国内现在法律法规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有关规定
所谓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况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肯定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则是指劳动争议的当事人,需要在法定的期限内行使我们的权利
,不然,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规范。
现在,国内共有三部法律、法规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作了规定。一是《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需要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1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二是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实行〈中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的第85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三是《中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置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从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时间顺序来看,《条例》最早,《劳动法》第二,《建议》最后。从法律的效力来看,《劳动法》具备最高权威,第二是《条例》,最后才是《建议》。依据仲裁实践中反映的状况来看,现在大部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都是以《建议》第85条讲解后的《劳动法》第82条计算仲裁时效的起点。在各地劳动争议仲裁的案例中,常见觉得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应为当事人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天。
国内的劳动争议推行的是“一裁两审”制,即劳动争议仲裁是诉讼前的强制仲裁程序,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那样,假如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在仲裁阶段,因仲裁申请已超越了60天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不予受理时,是不是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使用方法律若干问题的讲解》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越六10日期限为由,做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和公告,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对确已超越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存在的难题